【貓 分離焦慮】原來貓也會有分離焦慮?常見症狀與改善對策
- susisusi

- 7月11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7月14日

許多飼主認為貓咪獨立、不黏人,但事實上,貓也會建立情感依附,當飼主離開或環境改變時,部分貓咪會出現明顯的壓力行為,這被稱為「分離焦慮症候群(Separation Anxiety Syndrome, SAS)」。這是一種常被誤解或忽視的貓咪行為問題,卻可能對牠的福祉與身心健康造成深遠影響。
什麼是貓的分離焦慮?
分離焦慮指的是當貓與牠的依附對象(通常是飼主)分開時,出現不尋常甚至破壞性的行為反應。這些行為不是貓咪在「搗蛋」,而是一種內在焦慮與不安的表現。
根據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》2002年一項回顧性研究,分析136隻患有分離焦慮的貓,其中最常見的行為包括:
不當排尿:尤其是在主人的床上。
不當排便:排除泌尿與腸胃問題後仍持續出現。
過度叫喚:多發生在主人離家前後。
破壞物品:如抓門、咬窗簾等。
過度理毛:舔到皮膚禿毛,甚至發炎。

這些行為反應往往在「主人不在家時」才會發生,而非長時間都持續出現,因此容易被忽視。
貓也有安全依附關係?
雖然狗的安全依附行為早已被廣泛研究,近年來越來越多行為學研究發現,貓咪也會與特定人建立「安全依附(secure attachment)」。牠們會觀察主人的情緒、行為,甚至根據人的反應來決定自己的行動(稱為社會參照行為)。這顯示出貓並非完全冷漠,而是在自己的方式中表達依附。
如何幫助有分離焦慮的貓?
若懷疑愛貓有分離焦慮,可從以下幾點著手改善:
增加高品質互動時間:每天安排規律的陪伴時段,如逗貓棒遊戲、梳毛或輕聲對話。
環境豐富化:設置可躲藏、攀爬的空間,提供視覺刺激與安全感。
建立正向獨處經驗:可在主人離開時播放柔和音樂、使用貓費洛蒙噴劑,創造安撫感。
行為訓練與減敏感:配合行為訓練,漸進式練習獨處容忍。
必要時用藥輔助:如 fluoxetine(百憂解)等抗焦慮藥物,可經由獸醫評估後配合使用。
最重要的是理解:這不是「壞習慣」,而是貓咪內心的壓力表達。主人的理解與介入,是最關鍵的安撫力量。
外出寵物住宿,也要預防分離焦慮
當貓咪因需求需短暫外出住宿時,也應留意是否會引發分離焦慮的情緒反應。選擇住宿環境時,建議優先考慮是否具備足夠的隱密空間、多樣化的豐富設施(如攀爬、躲藏處)與人貓互動友善的照護團隊。
此外,飼主可在送住宿前提早安排時間,陪貓咪一同認識環境、與照護人員建立信任感,幫助貓咪在新環境中感受到熟悉與安全。這些貼心的準備,不僅有助減緩貓咪的焦慮,也讓離家的每一天都更安心、穩定。




留言